為什么中國的學術不端那么難管?
為了更好地描述關于中國學術界所存在的的學術不端行為狀況,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對全球撤資數據以及已撤銷的國家撥款和申請進行了研究,同時在網上對一些利益相關的中國研究人員進行了調查和訪談。 為什么中國的學術不端那么難管? 中國的學術不端之所以難以監管,「定義模糊」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學科背景、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學術不端的定義都是有分歧的。
學術不端行為會影響科學的發展嗎?
如果科學界的聲譽由于學術不端行為的頻發而受到嚴重損害,敗壞了科學研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必然會阻礙科學的進步,因為做科學研究是需要全社會的支持的,需要有科研資金的提供,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科研環境的。 沒有了這些因素,科學就很難發展。 2、學術不端行為也直接損害了公共利益。 科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使用國家資金,學術造假就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 有的學術造假是和經濟腐敗相勾結的,是為了推銷假藥、假產品的,那么就是在騙消費者的錢,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中國學術機構和大學為什么會登上新聞頭條的學術不端事件?
中國的學術機構和大學常常等到媒體、被冤枉的人或舉報人聯系后才采取行動,而且他們最關注的是登上新聞頭條的學術不端事件。 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可能非常有效。 2017 年,中國學者發表在《Tumor Biology》上的 107 篇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撤回,調查工作在四個月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