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行為是怎么回事?
學術不端行為在世界各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曾經發生過,現在也還發生著,但是像目前的中國這樣如此泛濫,以至于嚴重到快被稱為學術腐敗的地步,卻是罕見的。 其表現形式不僅在人數眾多、發生頻繁,機構多樣,而且表現在涉及范圍廣到了上至院士、教授、下至研究生、本科生的各個層面。
如何有效抑制學術不端行為?
基于職業成長的科研誠信教育、基于中心化模型的多方合作治理、學術不端治理的制度建設及公 開透明的學術出版等方面的共同建設,有望有效抑制學術不端行為。 【結論】對于重復這類易識別的學術不端行為,通過采 取相應的技術和控制流程有望有效防控;對于不可再現、造假等不易識別的學術不端行為,則需要從科研誠信教育、多主體 的合作治理和長效體制機制建設方面入手。
學術不端行為會敗壞學術風氣嗎?
”趙延東對記者說,“這一結果有力地說明,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會敗壞學術風氣,還會對新一代研究者產生一種極惡劣的‘示范’效應。 那些在充斥著這種不良風氣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學子們,很容易受到學術不端行為的引導,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
學術不端行為有哪些表現形式?
木頭. 我國學術不端行為的七種表現形式:抄襲剽竊他人成果、偽造篡改實驗數據、隨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復發表論文、學術論文質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負責任、學術評審和項目申報中突出個人利益、過分追求名利和助長浮躁之風。. 在中國著名生命科學家鄒承魯看來:在 學術不端行為 還應包括偽造學歷和工作經歷、貶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張宣傳、一稿多投、在自己并無貢獻的論文上署名、為商業廣告作不符合實際的宣傳等。. 抄襲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中的論點、觀點、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