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絕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
如何杜絕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切實打造具有真才實學的未來科研群體,實現學術界可持續健康發展,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根據教育部2020年12月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在讀研究生人數超過300萬。 按照各高校規定,每名研究生需在權威期刊上發表1~4篇論文才能順利畢業。 再加上眾多科研團隊、教師為評職稱也要發表論文,國內外根本沒有那么多的期刊可供如此龐大的群體來發表。 此外,有些導師一味追求論文數量,導致不少研究生剛入學就一心琢磨如何發文章。 于是,“供需市場”促生了專門為研究生發表論文服務的所謂 “研究生專刊” 、大量增刊甚至非法期刊,只要你繳納規定的版面費,質量一般的文章同樣也可發表。
學術不端行為如何處理?
二是對學術不端行為處理偏輕。 目前,對學術不端嚴格有效的懲處措施還不多,處罰力度不夠,監督懲處機制流于形式。 每當學術不端行為被揭露出來后,大學或是科研機構總是把它看作“極個別”的反常現象,并用這樣或那樣的 “家丑不可外揚”“壞蘋果理論” 來搪塞。
為什么學術不端屢禁不止?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價是? 首先要理解學術不端的根本原因。 這種現象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學術不端的結果能夠得到遠超需要承擔責任的利益。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給你個機會一夜成名,讓你突然名聲鵲起,甚至得到國家各種基金資助你也可能鋌而走險做出這類事。
如何有效遏制高校學術不端行為?
為了有效遏制高校中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不少高校也出臺了有關學術道德規范及學術不端行為處理的制度或規定,形成制度上的有效約束和有力保障。 比如,硬性規定必須采用論文查重系統,出具相關檢測報告等等。 二、成立學術學風委員會。 教育部科技委成立了學風建設委員會,負責對高校學術不端的調查,主要任務包括:受教育部委托對高等學校有影響的學術不端行為,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咨詢意見和建議;貫徹落實國家和教育部學風建設相關文件精神,擬定高等學校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規范學術行為的基本準則等文件。 三、加強宣傳,加大學術道德教育。 高校通過校內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絡、宣傳櫥窗等各種有效途徑和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道德宣傳教育活動,舉行學術誠信簽名承諾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學風氛圍。